唐诗的精神

2007-07-23 23:43 阅读(?)评论(0)

青叶集之

唐诗的精神

老刘茶舍

    在博客上学着写了几首诗,忽然对唐诗有了浓厚的兴趣。古诗至唐绝矣,后虽有宋词元曲的延续,但却也是一代不如一代,至明清,能与唐宋大家比肩者,屈指可数。至近代,古诗的江山几被自由诗挤占怠尽。

    如今我们有了网络,有了博客,有了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的意念,古诗又有浴火重生之势。重生,要有重生的声势,更要有涅磐的精神。古诗是个有魂魄的精灵,我们应以何种面目面对古诗的复活?今不计浅疏,便从唐诗的精神说起。

    唐诗的精神,大致有三:

    一、世俗化和理想主义的完美姻缘。当代人把古体诗当成是曲高和寡的东西,实是大错特错。唐诗之所以盛况空前,其主要原因便是它具备了充分的世俗性,唐诗在当时便是唐人的流行色和时尚风。唐人的婚丧嫁娶皆以为诗,自是招来一大批超男超女们乐此不疲,因而终成俗世大气候。唐人皆愿为诗,自便有了高下之分,高绝者如李白,站于云端挥袖长歌,而成大雅。李白其诗够俗,俗得如今的人们读起来仍是朗朗上口,不觉口窒。但他通俗的诗句背后,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清高与雅致。

    二、承继和创意的完美结合。唐诗的存在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,它是千年风骚的一次厚积薄发,古诗的体例,至初唐已愈加完备,而到盛唐时,诗人们终于集古体诗创作之大成,形成并确立了以严格的格律为特征的近体诗。自此,古诗犹如一朵含苞的牡丹,在沐浴了雨露阳光后,终于全然绽放,其艳空前,其香绝后。

    三、人文精神的盛装爆发。唐朝是一个盛产浪漫情怀的思想家的时代,其载体犹为独特,它就是我们常提的唐诗,它是一种另类的百家争鸣。唐诗中, 我们能看到浪漫达观的李白,能看深沉浑厚的杜甫,也能看到超然的王维。人生的得失,心意的幽密,均能以诗言述和表达,有了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,才有了如此丰盛的诗歌盛宴。

    既如此,深入唐诗的精神,余浅见,一是要复古,二是要拓新。

    何为复古?历史上积极的复古运动,均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古人,简单的重复是泥古,是顽固,那是绝对的贬义。进取的复古是恢复古制之本原,寻找古风之灵魂。--这样的古风,实是一轮高高悬起的明月,皎洁而宁静,不沾人间烟火,她是被人们理想化了的精神家园。但唐诗是不必理想化的,她的存在本就是一个后人永恒的理想。唐诗的精神犹为强大。

    我们复古,便要恢复古诗的世俗性,我们得写一些常人看得懂,看得透,又能咂摸出一点滋味的东西。

    我们复古,便要恢复诗人内心的理想和情怀,去写一些心头想着念着的东西,无需故作高深地引经据典,多写那些文人诗歌。

    我们复古,便要恢复先人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执着,不去刻意迎奉,不去人去亦云,学别人的东西,走自己的路。

    唐朝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最具创造性的时代,唐诗更是如此。唐代后古诗盛况不再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人过于拘泥于唐人留下的格律之中了。不错,格律确是很美,美得几近无瑕。但物至极致是死亡,其亡后,不是一次浴火重生,便是一次彻底的毁灭。

    世上没有永恒的完美,抱着固有的体式不放,不懂循其风骨而拓新,这不是李白、杜甫的精神,更不是唐诗的精神。

(于2007年7月23日夜半草就)

 

发布者 双林逸叟

“世上没有永恒的完美,抱着固有的体式不放,不懂循其风骨而拓新,这不是李白、杜甫的精神,更不是唐诗的精神。”
赞 赞 赞 手势-棒 手势-棒 手势-棒
刘兄说出了我的心里话。说出了很多很多人的心里话。特将拙作送上,你听到我的心在跳吗?看到你的文章我特激动了。
古风 金科玉律因时殊
隋唐以远韵书无, 《切韵》出隋已佚书。
宋代陈彭年《广韵》, 刘渊《平水》至今如。
无格有格历千载, 《切韵》《广韵》五百出。
《平水》春秋八百逾, 千秋不变法当无。
词韵曲韵相随演, 金科玉律因时殊。
默守陈规断国粹, 堪如八股再出炉。
新韵并非去格律, 适时应运自然出。
古为今用扬粹路, 广开新韵展宏图。
注:《平水》指平水韵
红心 红心 红心 手势-棒 手势-棒 手势-棒 咖啡 咖啡 握手
 
鲁宁此文,痛快淋漓。个中主张一禅佩服并赞赏!
当今之中国,当属社会转型之际,每至此,人们思想就会极为活跃,加之网络技术的应用,文化思想的解放等等,均为古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提供了丰富土壤、绝佳的时机、发展的空间。现代自由诗歌的繁荣,是与新文化运动携手而来的姊妹。新诗歌的产生与传播是为了适应那种新文化思想和革命思潮的传播。当时之中国,封建帝制已是老朽,水深火热中的百姓,有多少能识文断字?有多少读得懂之乎者也子曰诗云?用白话的文字语言,传播更新的改革、革命思潮,自由诗应运应时而生。现代中国,国家稳定,百姓富足(大多数),起码温饱不成问题,各种文化现象、文学体裁在百姓的欣赏眼光的遴选中此起彼伏。古诗这种文学体裁要想在今世诸多文化现象、文学体裁中复兴和崛起而不致湮没,其改革势在必行。
古诗的改革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争鸣并非始自今日,但是争来争去也没有个明确的最终结果,往大处说无非就是一个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的问题。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,与古诗发展休戚相关的是中国文字的发展,从图形文字到篆体到隶书到楷体,从繁体到简体,从通假到统一,还有为了需要而在不同朝代中创制的新字,字型的转变,字义的更迭,无不在国人群体的需求和认同中发展着。假如一味追求泥古的效果,用古字、古义、古音、古语法去写古诗,只会使古诗歌的路越走越窄,甚至终有一天变成象篆体字或青铜器一样,只为极少数人研究或把玩的古董。
但是文字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,其发展演变只能在社会人文的需求中循序渐进,当这种需求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一种质的飞跃。读一年级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无价值的文字改革,忘记属于哪套方案了,结果不为大众认可,还未全面推开便夭折了。所以,本人以为古诗创作的改革,需要一种多数认可状态下的一面旗帜,用这面旗帜再反过来逐渐统一那些形形色色的改革思想。
 
不错,格律确是很美,美得几近无瑕。但物至极致是死亡,其亡后,不是一次浴火重生,便是一次彻底的毁灭。
世上没有永恒的完美,抱着固有的体式不放,不懂循其风骨而拓新,这不是李白、杜甫的精神,更不是唐诗的精神。
如果说到唐诗,必须提及格律;如果打破格律,便也没有唐诗的美了。诗文的精神表达方式有多种,格律则是唐诗最基础的表现之一。拓新也好,复古也罢,诗的格律美是其内在韵律与外在形式的统一。没有了格律,便没有了近体诗(唐诗)的美,没有了美,精神又何在呢?
——与老刘请教了 握手
 

发布者 沙漠海

《水平》也好,《新韵》也罢,如若脱离了格律与韵律,就失去了唐诗特有的美。唐诗的魅力也在于此。
是复古也好,是革新也罢,一个时代必定有一个时代特有的东西。是继承还是出新?是发扬还是创新?我想还是遵循自然的为好 微笑 握手
 
 古风
刘君确实有见地,深受启发。
我赞成复古,踏踏实实地学,不能因为够不着前人的水准就想着改革。
现代诗人的水平太低,改不得。后代自会有大家出现,那时会有真正的改革。
 
漫步诗林仰圣颜,寻章索韵宋唐间。
为诗不取一瓢饮,度律还须半日闲。
 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8-02-04 19:4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